一个科普视频里说:人类的脑内部有一个突起,称为海马区。“海马”会对进入人脑的信息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要记忆。这让我很惊讶,原来每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都不是随意而起,或许,它有它值得被记录的意义。回想2023年秋季学期,脑中的“海马”给我筛选出了一些记忆,它们与“学”息息相关:
一、那些勤“学”好问的孩子们
四(2)班的这群孩子们已经和我朝夕相处一年多了,由最开始的陌生、紧张、不安,到现在的熟悉、放松、想念,这段过程充满了喜怒哀乐。课堂上,他们积极活跃、思维敏捷,每讲到一个新知识就无比专注,那种好学的劲头让我教起来得心应手;课外,他们活泼好动、乐观灵活,每天都能产生不一样的乐趣,当然偶尔的闯祸和哭鼻子也必不可少。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每个人都渐渐凸显出了自己的“闪光点”:比如四名小小广播员,播音日渐娴熟,个人的语文素养也有明显提升;比如学校的足球联赛,让几位爱打闹的小男生们感受到了集体的荣誉感,整个队伍也有了精气神;比如那位不愿意动笔写作文的同学,经过几次吹捧,突然就成为了我们班的“小作家…12月11日,带着他们去海洋世界研学,整个过程中表现得特别好,互相帮忙背书包、互相提醒对方注意安全、互相分享自己最爱的食物,这样的懂事和守纪也让我欣慰不已。
二、那些专心致志的“学”习
9月初,我们接到了一个语文“大单元设计”的任务,因为教学事务的繁忙,所以到11月要求交稿的时候,准备的过程很匆忙。学习了四年汉语言文学的我,在看到“单元整组教学”“任务驱动学习”“跨学科任务群”“项目阅读”这些词汇之后,一头雾水,即便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也还是不解其意。有时候想,作为一线教师,我最应该钻研的是教学实践上的常见问题,研究这些理论上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时代的洪流总会裹挟着每个人往前走,更何况我们是一群站在讲台上的人,下面坐着的是祖国的未来。我们需要时刻紧追教学大趋势,才能担负起这个责任。
幸运的是,我所身处的教学教研环境总是那么积极向上的。身边的长辈总会潜心地带领着我们向前摸索,从未停歇。关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学校安排的学习是一场接着一场,“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分享一例接着一例,整体任务群教研活动一重接着一重。持续不断的学习也给了我一些思路,在经历了两个多星期的钻研和摸索后,我们“设计小组”终于完成了一本“厚重”的设计书,在2023年武汉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比赛中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回想那段时间的熬夜改稿,虽然很累但却很充实,逼着自己在专业上又有了新的进步,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三、那些“学”无止境的探索
2024年1月9日,临危受命要完成一场关于教联体教师交流的沙龙,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头脑风暴。校长要求当天要完成沙龙的组稿任务,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自信,我当时竟然一点也没觉得有压力,直到晚上打开电脑写稿子的时候,越写越觉得黔驴技穷,深感质量不佳,远不如上一次撰写的“问津如光”,好在徐校长的几次修改,让稿子有了很完整的框架。经过三天“封闭”式的训练,参与活动的七位老师迅速调整、配合默契、全力以赴,在1月15日,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沙龙展示,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这一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小奇迹,这样的“奇迹”也再次印证了问津的实力。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这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
四、那些“学”有所获的成长
2023秋季学期教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几位年级学科组长的配合下,教务处共完成了三次教学月查和三次大型测试,承办了两场区级教研活动。各学科根据教研计划,准时开展集体备课和公开课教研活动,骨干教师和新进教师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切磋,同步提高,使得整体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11月21日,我校派出三位骨干教师参与新洲区堂堂清赛课,左校长组织学科组长反复磨课,不断精进,老师们在比赛中呈现出来的稳定从容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让我看到了问津教师的能力,最终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参与其中,深有所获。这个学期,我校与中华路小学的委托管理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每一次活动的参与、资料的收集,都让我深感交流学习的意义。
五、那些才疏“学”浅的地方
记得填写“2023年的目标”中有一个是“让班上的孩子达到100%的及格率”,现在看来,是我高估了自己,四年级的语文确实有些难度,有些孩子学起来吃力,而我个人的教学方式还是有些传统,所以接下来我需要去探寻一些多样且有创意的教学方式,钻研一下如何更好地做到分层教学。在专业的学习领域里,还有很多的知识盲区还需要去探索、去思考。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一学期,我们都在努力地让自己保持这一种持续学习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只有时刻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才能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维。让自己保持一种持续学习的状态,这很重要。
问津一小 程静
202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