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在天灾面前,人力固然是渺小的,但是我们面对地震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接下来带你了解,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地震以及遇到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地震的由来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警惕次生灾害
【地震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1.余震:大地震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余震。余震的持续时间很长,可能是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以为地震过去了就万事大吉。
2.海啸:沿海地区若发生地震,极有可能引发海啸。同样的道理,蓄水区域(水坝等)发生地震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水灾。
3.滑坡、泥石流:地震若发生在山区,容易引发滑坡与泥石流。
4.火灾:地震爆发后,大地发生了多次晃动,可能会导致煤气管道爆裂,电线短路,引发熊熊大火。
5.瘟疫: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会进一步导致瘟疫。
以上种种次生灾害,我们都要在地震后时刻保持警惕,尽早发现,尽力避免。
地震离我们很远吗?
地震,这个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的自然灾害,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因为震级太小或距离太远,以至于人们感受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但是以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
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升对科学避震的意识、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地震小常识
地震发生后,可通过应急广播、手机、电视、专用终端等多种渠道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据了解,此次在地震波到达前,许多居民都及时收到了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而是警报,收到预警信息,表明已经发生地震。在地震发生后,它可以迅速向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区域发出避险警报,一般只有几秒至几十秒,可以为公众争取紧急处置,避难逃生时间。
接下来再了解下关于遇见地震的自救小知识吧!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由于时间紧迫,每半秒钟都是自救的关键,所以容不得半点迟疑,应当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地震来了,生死一瞬,此时你该做些什么?
01姿势:地震中的标准求生姿势
02室内藏身:就地蹲下,寻找“三角区”
地震时,如果你所处的房屋不是危房,建议马上抱头下蹲,就地躲藏。但如果住的是平房,且离门很近,则应在12秒钟内冲出门外。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则应该迅速移动到事先找好的家中藏身地,在墙边蹲下,利用承重墙、坚固的家具或厕所等小空间形成的“三角区”,更有效地躲避垮塌物体对人体的伤害。
03室外逃生
04应急物品,平时准备好
灾难来临之际,也能自救!
地震小标识
防震儿歌
👇👇下面是个防震儿歌,大家要记牢!
小朋友们,你学会了么,地震真的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哦💕💕
面对地震,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避震方法及地震知识,就能有效的预防地震带来的伤害及损失。
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这篇推文的小伙伴们能将这些避震知识好好收藏,但是永远也不必用上。
安全是每个家庭幸福生活的基础,安全也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安全无小事,我们应时时将安全记于心,谨慎预防生活中的每一种灾害。让家园携手守护幼儿,让灾难远离,孩子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