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读书活动——2024.1.22

云中漫步
创建于01-23
阅读 6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冬日的寒冷让世界变得宁静,没有了学生喧嚣的假期及其平静。利用这份静谧,沉浸在午后书中的世界,与同伴们一起享受着与文字独处的时光。

        翻开刘瑜《观念的水位》,第54期读书活动开始了。

        一、爱是什么

        大家看过电影《朗读者》吗?它是由刘瑜的《爱是》改编。在电影中,少年迈克被汉娜的善良和敏感所吸引,而汉娜则是一个纳粹文盲。他试图理解她的行为,并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来帮助她学习阅读。这个故事展示了在纳粹罪行的背景下,新一代德国青年如何通过对一个纳粹文盲的救赎来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然而,这个故事也提出了一些关于“爱”的深刻问题。例如,为什么一个无辜少年会热爱一个残酷的女人?为什么一个纳粹也会被爱?如果“真爱是对人道精神的爱”,那么如何理解一个人对一个纳粹无怨无悔的爱呢?

        这些问题让我们思考爱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爱似乎既可以是美好和正面的,也可以是残酷和负面的。它可以激发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力量,也可以让我们陷入毁灭、疯狂和痛苦之中。爱到底是什么?其实爱不是理性的东西,爱都是非理性的。徐书记说:能够在不足之中看到优秀,能够在缺点之中看到优点,才算是真正的爱吧。听起来有点不能理解,但品品又很有道理。也许,爱并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定义的情感,而是一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体验的人生经历。在世间能够找到那个与你同频共振的爱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二、善与恶

        看过电影《道路》吗?一部灾难片。影片中阳光已经消失多年,庄稼和树木不再生长,建筑纷纷腐烂,人类几乎灭绝,剩下的“人”已经不再是人——他们象动物那样四处翻找越来越不可能找到的文明时代的遗剩食物:一瓶可乐、一盒罐头……在不能找到这一切时,他们吃人。孩子问爸爸:“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变成坏人,是吗?”爸爸回答,“任何时候。”就在这样一个毫无希望的世界里,父子俩宁愿饿死也不吃人,甚至碰到垂死的同胞时,孩子坚持说:“爸爸,给他一瓶罐头吧。”——“你必须守住内心的火焰”,这是父子间的约定。看到这一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火焰是什么?——是“善”!那人性中善的火种为何即使在为恶已经“势在必行”且更有利于个体生存时仍不灭?只能理解为一份坚守吧。试问几人能做到、做好?

        如果说“善”是一种求生本能,其实“恶”也是。生活本不是一瓶纯净水,那我们要如何看待其中的善与恶呢?孟子曾言“执中无权犹执一”。如果一个人坚持中庸之道而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那么他的行为就像执着于一个固定的原则或者方法一样,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所以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循的中庸之道,即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调整。如果只是死守中庸而不顾具体环境的变化,最终仍然会偏离正确的道路。其实生活中的善恶也是这样的,世间万事均衡最好。

        三、实现梦想

        电影《革命之路》讲述了曾经有梦想、有抱负的艾普若与弗兰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家庭责任和社会期待所束缚。于是他们想到“美好的巴黎”,提出“全家搬到巴黎”的计划,来拯救这个家庭。但是,这看似美好的计划,却成为了催化剂,将两人推向婚姻更痛苦的深渊。

       当今时代“梦想”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何为“梦想”?梦想是相对现实而言的,是在对现实不满意或者不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刘瑜在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勇气但是没有梦想呢?如果‘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从来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仅仅是因为他内心缺乏使命或者缺乏实现这种使命的才华呢?”人生而平等,梦想也应该是。但他们到底是在追逐梦想还是在逃避自我呢?刘瑜说:“我想说一个人的幸福感怎么可能取决于他居住的城市它只能来自于你的内心;我想说在巴黎做文秘怎么就成了人性解放之通途了呢;我想说明明是逃避自我怎么就成了追求梦想了呢”。巴黎当然是个象征,他们真正的梦想是对现有平庸生活的摆脱,而其实平凡乃至平庸是生活的常态,承受它和反抗它一样需要勇气,我觉得艾普若只有反抗的勇气,并没有真正的梦想,假借梦想来逃避自我。要想创造美好的明天,都问问自己:你有没有勇气?你有没有梦想?你有没有实现梦想的才华?三连问后,也许你就看见了生活的本质。不过生活中还是要有梦想的,因为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希望,当然也包括把我们从永无止境的人生危机中解救出来的希望。

        当我们合上书的最后一页,都感到一种满足和充实。一次次的与作者对话,收获了新的感悟和思考。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更加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阅读 6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