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寒假中怎样才能与孩子和谐相处?怎样安排孩子的假期时间?

秦老师有话说
创建于2024-01-22
阅读 76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寒假中怎么与孩子和谐相处,怎样安排孩子的假期时间?再次成了家长圈的热议话题。

         有人主张假期就该玩,有人建议多报兴趣班;还有人倡议直接放养……众说纷纭下,也有人疑惑:一个小小的寒假,有必要拿出来讨论吗?

          一个社会调研:美国学者霍普金斯对3000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优等生会在假期好好休整,部分中等生会在假期后反超。只有25%的学生在假期过后成绩更差。而这25%的学生有个共同点,就是完全没把假期当回事。也就是说,如何对待假期,是拉开孩子差距的分水岭。

         寒假短短一个月里,孩子可以重塑好习惯,补足短板,恢复精气神,但也可能因作息混乱、沉迷娱乐而导致成绩下滑。

           为什么一开学,有的孩子可以更上一层楼,有的孩子却不进反退?根源就在于家长和孩子怎么利用假期。以下三点,希望对你有启发:

①孩子分内的事,不管

         什么是孩子分内的事?他自己的吃饭穿衣、个人形象,房间卫生……一切能自理的事,都算。有的家长特别爱操心,孩子吃几个鸡蛋,几点刷牙洗脸,出门穿哪件外套,都要反复叮嘱。这样一来,不仅没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还把亲子关系搞得很紧张。

            武志红老师提出过一个“蛋—鸡—鹰”成长理论。意思是,孩子只有经过足够的锻炼,才能在破壳后,从一只小鸡长成雄鹰。而寒假,正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绝佳时机。他不必在外界的风雨中受苦,只需在家里这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练习就行。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不放手,那便是以爱为名的囚禁。假期里与其劳心劳力地管,不如先让孩子把分内的事做好。毕竟,独立,从来都是成长的必修课。

②孩子爱好上的事,不管

          有网友问:小时候有兴趣爱好,一直被父母压制是什么感受?

          有个很扎心的回答:就像一个被拘束在模型里的橡皮泥,经年累月,被风干了、定型了,已经活不出真正的自我。 

           想必不少人对此深有体会。小时候好不容易盼到寒假,本想着去踢踢球跑跑步,却被父母摁在家里练书法;本想用攒下的压岁钱报个美术班,却在父母的一再建议下,改报作文奥数。一个假期下来,自己想干的事一件没做,心里满是委屈和不甘。

           而今,我们这代人也成了父母,就不要再剥夺孩子的爱好了。假期里允许孩子做点他喜欢的事。哪怕孩子只是想无目的地溜达溜达,唱唱歌撒撒欢都可以。这并非放纵,而是让孩子放松下来,感受假期生活的美好。

③孩子能做主的事,不管

        寒假里,还有不少这样的事:孩子和同学约好一起去图书馆,可临出发前,爸妈又不同意了,迫使孩子爽约;孩子一大早定好了全天计划,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又被父母的安排打乱节奏;孩子想看完课外书再刷题,家长说不行,必须做完试卷再看书;孩子想看个纪录片,家长还是说不行,觉得这片子对学习无用……

          明明孩子能做主的事,家长总是忍不住横插一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结果呢,一味地约束打压,孩子慢慢就失了信心,缺了主见,没了兴致。寒假时间比较自由,不妨给孩子一点自主权。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有些事让他们自己说了算。因为人只有自由了,才会对生活充满期待。

         一起行动起来吧!不管不是放任,是“相信”,相信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

【梅花姐姐】

阅读 76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