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坚持——从一条废轮胎到全国劳动教育样板

田园劳动教育联盟
创建于01-21
阅读 172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月12日登上学习强国

网页链接

1月11日《河南青年时报》

一条废轮胎有啥用?好像一下子也想不出啥特殊价值来。但在豫西北,王屋山下的济源,却可以让一所乡村小学走向全国,成“网红”。2015年起,这所学校以废轮胎植绿为突破口,发展田园式劳动教育,后被教育部全国推广。2023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发布《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年底,该校模式因贴近性强,受邀为全省部分校长做典型发言。2024年1月4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双减”工作会,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夯实学校主阵地作用。“双减”背景下,这所学校在“五育”并举中又探索出怎样的乡村教育创新新路径?1月6日,记者对这所学校济源梨林镇梨林小学进行了采访。

(段济宁校长在冲洗刚收回来的废轮胎)

(师生托运废轮胎花盆)

从一株绿宠到轮胎盆景再到责任田收获节,一个乡村教学点的劳动教育逆袭

“大蒜出的芽绿绿的,摸着又尖又硬,我用尺子量了量,有2毫米。”这是8岁的李依琳在元旦节写的观察日记,水培蒜苗是他养的小绿宠,也是学校的作业。李依琳就读的济源梨林镇梨林小学,严格说只是个教学点,3名老师、40名学生。这样的教学点,在河南有1.33万个。“2020年6月送李依琳入学时,蓝天白云下的校园,向日葵绽放,萝卜白菜绿意盎然,刷了彩的废轮胎里植入各种花草,温馨亲切。”李依琳妈妈杨女士回忆。李依琳从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在学校领养植物,小松树、枣树、梅花树等。她还是学校“百草园”的管理员,负责一小块“责任田”的护养。她和同学在劳动课上锄草、翻地,撒下向日葵、豆角等种子,种下黄瓜、小辣椒等菜苗。责任田收获了,学生还会分到劳动果实。2023年6月,学校收获莴笋,李依琳分到几个后带回家。杨女士做了道凉菜,淋上芝麻油,李依琳吃得特别香。前不久,学校办收获节,校内设小小菜市场,每个学生从自己责任田里收获蔬菜后,交到菜市场里。李依琳交了一颗大白菜,中午,大家吃的猪肉炖粉条里就有这颗菜。收获节开得咋样?“像做游戏,可有意思!”李依琳说,收大蒜时,办“蒜你狠”田园文化节,师生争着找蒜王;小满节气,校长领着割麦、搓麦,做美食“碾转儿”;秋季的“玉米也疯狂”丰收节,掰玉米、运玉米、剥玉米、加工玉米糁、品尝玉米羹……在学校参加劳动多了,杨女士发现李依琳回到家也变勤快了。“只要我说累了,她就会帮着洗碗拖地,还会煮方便面。”杨女士说。校园劳动教育肯定少不了老师。52岁的李顺利老师,目前在梨林小学教二年级语文。他说,劳动教育让孩子们收获颇丰。十月山楂成熟时,校长会邀请学生们到山楂树下锻炼观察能力,启发他们发挥想象,果子像什么?有啥药用价值?然后采摘下来制成冰糖葫芦供同学们品尝。“劳动教育的融合性越发凸显出来,学生通过种植、采摘,积累劳动经验,锻炼劳动能力,在体验、参与、协作中,获得综合性、多元化的人文教育经历。”李顺利老师总结。李顺利老师感慨:“今天的一切,都离不开最初段济宁校长那个废轮胎绿植的想法。”

(学生植绿)

一条废轮胎,挑战待解时代命题


“都是逼自己想出来的。”提起轮胎绿植,段济宁校长呵呵笑着说。


2014年6月30日,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教育资源配置,梨林小学接中心校通知: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全部转至新落成的中心小学。学生从200多名骤减至40名,老师从21名减少至3名。


人少课多,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段济宁说,自己那段日子确实犯了难。他除担任校长外,还担了德育、体育、美术和音乐课,被学生称为“补丁老师”。


但是段济宁校长没有放弃,睡觉走路吃饭都在琢磨学校发展方向的事。有次上体育课,他望着空荡荡的操场和远处的农田,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个新思路:我们既然是一所乡村学校,何不趁势办成田园一样的学校?在校园内遍植蔬菜瓜果,四季飘香。这个想法跟老师们一说,都还挺支持。


当时为啥往这个方向想?段济宁校长坦言,如今劳动正在新一代孩子身上被弱化。“即使农村孩子,地里的庄稼也不一定能认全”。


(校园丰收节)


如何让乡村教学点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这不仅仅是梨林小学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整个时代待解的命题。


想到这些,段济宁感觉“肩头一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先从哪儿干起?校园植绿!


但校内基本都硬化,再买花盆或盖花坛,都需要钱。学校全年经费才6万元,只能另辟蹊径。于是,随后几年,段济宁校长和老师们先后从周边搜集回1000余条废轮胎。2015年寒假,段济宁校长和另一位老师在校内规整废轮胎做花盆时,因受到碰撞,搭班老师的鼻子还流了血。


由废轮胎打造的景观道,围绕操场一圈,里面栽种着月季、无花果、丑橘、长春花等20余种植物。


“轮胎盆景”只是梨林小学田园教育的一部分,钢管焊接起的七彩长廊区种植着葫芦、佛手瓜、蛇豆等攀爬类植物;百草园种植区则种着应季菜蔬四季常绿;荷花鱼池区鱼戏莲叶间;开在空教室内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则陈列着木制耧耙等500多件农耕器具。


近几年学校又先后建起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种子标本馆、田园故事会长廊等,“轮胎盆景”已经从1.0逐渐升级至4.0。


“这些都是当年我们老师们走村串户搜集来的。”段济宁校长说。


女老师卢妍妍曾回忆:“有段时间,我都无法给亲戚朋友解释,作为老师,为啥经常在街头收集旧农具、旧轮胎。”


段济宁校长说,事实证明,梨林小学的“田园教育”是一种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生命成长、顺乎自然、呵护天性的教育,恰与“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的主题实践活动有很高的契合度。


“手植一抹绿,绿色沁我心”,梨林小学田园文化叫响全国

data-type="png" data-w="500"/>

基地建起来了,课程怎么设置?


段济宁校长说,劳动教育实践在梨林小学是门主课,排课量几乎与语、数、英等同,是地地道道的“第四门主课”。


课间去浇菜,午后到葫芦架下读书,传统节日动手做美食。每周2节的田间课,学校还会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一起上课。


2023年年底,学校举办“手植一抹绿,绿色沁我心”水培“绿宠”种植比,最终17名种植小能手得了奖。每人养了大蒜、洋葱、土豆、萝卜头等,日常养护的同时还写下观察日记。


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会记入《劳动教育评价手册》,发放“小星星”,用“小星星”兑换“德育币”,领取自己播种、松土、浇水、采摘的劳动果实。


“孩子们通过劳动教育,找到自己的优势,放大自己的优势,做自信爱学的人。接下来,我们还要加大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力度,让田园教育从书本落到大地上、落到生活中,最终又回到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里。”段济宁介绍。


2021年由梨林小学打造的《田园文化:乡村学校发展的“金钥匙”》劳动教育案例,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函全国推广。


“落地‘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常听人说学校没场地、没老师、没经费,但是梨林小学在人少地少钱少的情况上,却干出了全国样板。这说明,梨林小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委员赵阳点评。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汪豪浩说,基础教育已进入“五育”并举、“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成为突破口,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如今,由梨林小学牵头成立了田园劳动教育联盟校,目前已经辐射河南、甘肃、山东、贵州等4省26所会员学校,参与师生突破6000人。


文图丨杨军强  河南青年时报记者


一审丨杨军强


二审丨张晓天


终审丨吕明秋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阅读 172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