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迎春到,2024年1月20日,恰逢大寒,第六初级中学初一一班的同学们不畏冬日的严寒来到综合实践基地,体验制作花饽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了,一直能持续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了。
饽饽是颇具胶东文化特色的面食,分为大饽饽和花饽饽,在胶东半岛,逢年过节蒸制花饽饽的习俗已经传承了几百年。“饽饽”一词源于明朝,清代以后的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用优选上等精粉即头道面制作刻上红殷殷的印记。花饽饽是饽饽里的艺术品,已成为胶东面食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人们透过花饽饽看到了烟台人对未来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凝聚烟台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009年胶东花饽饽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胶东花饽饽习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民俗文化教育基地的面点师傅为同学传授胶东花饽饽的制作过程。
面点师傅还教导同学们如何制作南瓜面点、寿桃,元宝,小刺猬🦔,等等特色面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饽饽讲究纯天然手工制造,原料全部采用优质面粉和新鲜的瓜果蔬菜,无任何添加色素,融合了粮食瓜果蔬菜的营养,营养价值极高,老少皆宜。要想花饽饽好吃,在选料上,要选择优质小苗磨成面粉,和面时加适量牛奶、鸡蛋和白糖,然后反复揉。在众多步骤当中最重要的当属加入的“引子”和揉面的过程。从和面、计量、揉面、制作,再到蒸制,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做出来的花饽饽就会口感不佳。花饽饽的制作各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是和面和整形。有的花饽饽造型讲究,和面就要硬一点。有的花饽饽则可以软一点。而且和面的程度要达到手光、面光、盆光。 “守面”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面“守”得越好,蒸出来的花饽饽就越筋道、越好吃!
同学们认真聆听面点师傅的教导后,开始自己动手制作特色花饽饽啦!
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工具,把普普通通的面粉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这不正是我们胶东花饽饽的一种传承吗?
在大厨的帮助下。同学们的特色花饽饽和面点通过发酵已经上锅开蒸啦!在此也祝所有同学们学习成绩和学业如同这大花饽饽一样“蒸蒸日上”!
出锅啦!味道太香啦!同学们也收获满满!
制作花饽饽活动不仅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胶东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文化活动逐渐被淡忘和忽视。因此制作花饽饽这项手艺更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让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