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餐具有文化   童心记忆最中国

用户15636198
创建于01-20
阅读 141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记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三(10)班“中国记忆—中国味”之“中餐餐具文化”主题活动

       本次“中国记忆—中国味”是三年级语文学科活动之一,共设置了七个主题项目,涉及中国饮食起源、地域差一、食材类别、烹饪方法、知名菜系、餐具文化以及茶饮文化,每个班级根据选择的主题特点设计创作精彩纷呈的作品。三年级(10)班的主题是“中餐餐具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次活动现场,欣赏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意吧。

       在老师,孩子和家委们通力协作下,三年级(10)班教室外墙上一条用餐具摆设出的长龙活灵活现,教室里面被布置得氛围满满,孩子们更是开心地跳起来。按照统一安排,同学们在欣赏班级主题后,还将带队参观其他班级得主题策展。

      三十班的小讲解员们从以下三个部分给大家介绍了中餐餐具文化,包括:

-中国历朝历代的餐具介绍

-中国餐具代表“筷子”的前世今生

-中国餐具文化传扬

      首先让我们跟随小讲解员们美妙的声音来了解下历朝历代中国餐具发展史。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时,“吃”就是一项本能,吃什么、怎么吃我们的先民就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

       原始社会时期,从黑猩猩拿木棍取食白蚁到简单的打制石器再到陶制饮食器,我们中国人“吃”的排场开始了进化之旅,也因此开辟了人类饮食的新纪元。

       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青铜饮食器在礼制、葬俗、祭祀等社会功能中发展起来,常见的古代青铜餐具有爵(jué)、觚(gū)觯(zhì) 、斝( jiǎ )、鼎、 镬(huò)、鬲(lì)、簋(guǐ)、甗(yǎn)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饮食器,青铜饮食器和漆木饮食器开始出现。再到秦汉大统一时代,釉陶器,漆木饮食器大量出现,同时还产生了瓷质饮食器。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出现了不同材质的餐具“釜”,它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是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民族的大融合和中西商贸通道的畅通,使得文化交流十化交流十分频繁,饮食器具上是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浓厚,外来器物引人注目,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内涵。再到隋唐五代时期的餐具,随着社会稳定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陶瓷、金属制品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瓷器开始兴盛,瓷器一经产生,便主要服务于炊事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使用的餐具主要就是瓷器。唐代的炊食器具体现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金银及玻璃器皿盛行,华丽精巧,具有异国的情调,正是大唐盛世的真实写照。

       宋、辽、西夏、金、元的饮食器以金银器、陶瓷器为大宗,特别是元代的瓷质饮食器在宋代陶瓷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明清陶瓷饮食器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明清两代的瓷类饮食器具质量精致,品种丰富多彩,器形多种多样,瓷艺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与近现代相同的以铁器为炊具,以瓷器为食具的格局已在定制。饮食器分类越来越细致,茶具、酒具已经从传统餐具中独立出来,瓶类实用器逐渐发展成精致的陈设品。饮食器具在近现代社会中呈现出多样性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改革开发以后愈加明显,主要有陶制餐具、铜制餐具、木质餐具、玻璃餐具、不锈钢餐具、塑料餐具等。

      民以食为天,食以器为先。在中国餐具的不断演化中,是我们国家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工艺技术进化的结晶,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孩子们通过了解中餐餐具发展历史,深切体会到中国文明的悠久,感受到祖先的智慧。知来路、创未来,相信这一节生动的主题活动将带给他们满满得收获。

       在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班级现场,陈希哲,梁若杉和张紫曼小朋友提起毛笔,写下属于自己的“茶”字。

         认真听讲,了解中国记忆中的文化知识。活动之后,孩子们收获满满,看蔡雨葳小朋友在学习单上认真记录着。

       了解了中国餐具历史后,不得不深入了解下中餐餐具宠儿“筷子”的来头。因为在餐具里面,最具中国范的餐具就是筷子啦。主播们用一个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光爱吃菜、不爱喝汤”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又用大禹治水时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妲己(da ji)为讨纣王欢心用玉簪发明筷子,姜子牙受神鸟启示而发明丝竹筷子等给筷子的出生增添了几分神秘。

       其实筷子是中国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我们的祖先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商朝,甚至更早的先秦时期就发明了“梜(jiā)”,“箸zhù”,有用动物骨骼,象牙、竹子制作的,也就是筷子的前身。明代程良规专门写了一首诗,咏颂《竹箸》: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冯骥才也写了一首《咏箸》: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可见筷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还专门有“筷子礼”,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还是一种文化,是东方文明的标志性代表,筷子成双成对,传递着友好、和美的情感价值,筷子上部呈方形,下部呈圆形,象征着天圆地方,蕴含着使用者对天地的感恩之心,在传递出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餐桌上筷子的使用及举止,高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筷子礼包括正确摆放筷子、正确拿捏筷子、禁忌将筷子插饭碗中,禁忌用筷子指人、禁忌吸食筷子、举筷子、抛送筷子。总之看似简单的一双筷子确是文明和智慧的凝结。

        通过本次“中国记忆—中国味”的学科活动,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并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中国元素。然而美食配美器,通过三十班今天的分享,我们自豪先民们在饮食餐具方面的智慧,也感受到中餐餐具的文化魅力,体会出“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的团结力量。

       习主席曾借用古语说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这种文化自信中一定有餐具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餐具文化中潜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愿我们的孩子在文化感受中,更健康自信地成长。

阅读 141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