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博物馆研学活动,老照片里的家乡”——海区五小五二中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1月20日,五二中队第一小组少先队员前往煤炭博物馆开展校外研学活动,寻找老照片里的家乡。队员们在实践体验中了解乌海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乌海是典型的因采掘煤炭而兴的城市,正如乌海的城市建设,“先有矿、后有市”一样,乌海的文化事业也源于煤炭企业,乌海因煤而兴的城市文化中明显带有煤矿的烙印。无论是在“万人上山” 开发煤炭的初创时代,还是在建设矿山发展生产实施资源转化的各个阶段,煤炭职工都始终坚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着精神文明。

乌海的采煤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在黄河西岸的乌达教子沟,梁家沟一带开有私人小煤窑。到1915年黄河东岸的海勃湾地区也发现了私人小煤窑,地址在老石旦、雀儿沟一带。到新中国成立前,整个乌海地区,包括乌达煤田和桌子山煤田,总共只有12家私人小煤窑,全部为规模极小、极为原始的手工开采小煤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乌海大地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立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建设高潮,煤炭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食粮,为了支援钢铁工业建设,特别是满足即将建设投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一包头钢铁公司的燃料急需,开发乌海煤田

紧迫地提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地方党委的议事日程上。

群星灿烂 英雄辈出

家具老物件

由“乌”到“海”的历史性跨越。

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知道了乌海的历史和文化。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