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总统”选举牵扯各方神经,现在终于尘埃落定。选前下架民进党、实施政党轮替的呼声虽高,但最终还是有“双独”组合之称的赖萧配胜出,台湾在和平统一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台湾本土化政治力量成为主流。49年内战中蒋介石败退台湾距今已七十余年,那时去台湾的人,现在还健在的已经很少,更不用说有什么影响了。在台湾政治中,台湾本土人士已成为主要力量。即使从大陆去的老兵后代,现在对大陆也逐渐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认为自己就是台湾人,其对同为中国人的认同感在逐渐弱化。
二、台独倾向在选民中有一定市场。经过蔡时代两届任期,大量进行了去中国化教育,民进党把台独思想向各个方面渗透,甚至写进了党纲。拒不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不断试探和挑衅一个中国的底线。台湾人民对民进党八年执政,在民生、贪腐等方面普遍感到不满的情况下,民进党仍然能胜出,没有台独倾向的选民怎会选一个台独当“总统”呢?
三、台湾和大陆政治体制的不同。上世纪台湾先后经历了“两蒋”的威权时代,其实也就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蒋经国晚年放开了党禁、报禁,并承诺蒋氏一族在未来不再继任、不再搞世袭政权,实施了从“一党独裁”到“多党竞争”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之路。经国先生说出的一句最有名的话“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只有永远的国家和民族!”,对台湾政治影响深远。
四、对“一国两制”的不信任感。“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基于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实践于香港和澳门。但香港回归后经历了几次风波,特别是19年香港反修例风波持续时间长、影响大,加上近几年香港经济不景气,使得台湾人民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缺乏信心。本次台湾选举,民进党就打出了“票选国民党,台湾变香港”的口号,以阻止选民向国民党投票。
五、长期漂泊在外,感情越来越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自1895年起,台湾先经历了日本50年殖民统治、后“两蒋”30年专制统治,后来又是多党竞争的所谓民主体制,不论怎样至今已与大陆相隔100余年,与大陆的情感在逐渐淡化。
“两蒋”统治时期,严厉打击台独思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蒋介石棺椁至今未入土,还想有一天能回归大陆。在“两蒋”时期台湾本有机会实现和平回归,因特殊原因终未能成功,遗憾至极。而现在的台湾,此国民党非彼国民党也。
台湾问题主要有三方力量在博弈:
大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必须统一,也必将统一;台湾,谋求独立,在不断地搞渐进式、切香肠式的台独,甚至还想搞公投,进行所谓的法理台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阵营,维持台湾现状,以此制衡中国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有三种途径:
一是和平统一,此为上策;二是以武促和,此为中策;三是武力统一,此为下策。
台湾就像一个游子,无论在外漂泊多久,但毕竟同为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我们绝不能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统一伟业问题上,再大的代价都值得,台湾问题也不能无限期拖延,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看到且能看到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
附:台湾史记
夏商时期台湾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湾),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荷兰、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
明郑时期:1662年郑成功围城9个月后,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至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郑成功、其子郑经、孙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22年;
清朝时期: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向澎湖、台湾进发,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蒋介石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