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共举杯,接龙中国年---七年十二班陈霄航美篇

荔枝味儿
创建于2024-01-18
阅读 51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每个地方过春节的时候都有着不一样的习俗。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春节习俗吧!

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按照习俗,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一定要吃糖瓜、关东糖。这是因为传说在腊月二十三,每家的灶王爷都要回天庭向玉帝禀报这一年家里的情况,而又甜又黏的糖瓜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于是,人们会把糖瓜或关东糖摆放在灶台上祭灶王爷。由于祭灶的形式隆重又有趣,所以这一天也称为“小年”。

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子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年节扫尘,寓意“除旧布新”、“辞旧迎新”、“破旧立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包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所以腊月二十五有做豆腐的习俗。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说起来,这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

腊月二十六:买年肉、炖大肉

俗语说:“二十六,买年肉”。到了腊月二十六,家里有猪的,就要开始杀猪,没有猪的人家,就要到集市上去买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的意思。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 赶大集

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里,腊月二十七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鸡,“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的说法,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有民谣:“二十九,蒸馒头”。过去,在腊月二十八的时候,人们已经把面发好了,到了腊月二十九的早上,早早起来蒸馒头,这是民间的传统习俗。馒头用处很多:一是自己家里吃的,二是过年期间招待亲朋好友,三是当作供品使用。常言道:腊月二十九,抓紧蒸馒头。寓意着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好,蒸蒸日上,阖家团团圆圆,幸福满满。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等。守岁的习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一个丰盛的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爆竹声中一岁除”,十二点一到,家家户户烟花鞭炮一起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我爱放鞭炮,更爱春节这个热闹温暖的节日。

放鞭炮

     放鞭炮,是传统年俗之一,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只要是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会放鞭炮来庆祝。

00:06

包饺子

     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里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中国年,最让人回味的就是那种亲情和乐的喜庆氛围和热闹红火的民俗文化,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龙年龙腾虎跃,龙马精神!

阅读 51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