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山城诞生的《巴人汲水》

孑佬范(渝)
创建于2024-01-18
阅读 110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钓沉: 抗战时期,六位文化名人徐悲鸿、梁漱溟、顾毓琇、田汉、郭沫若、商承祚,陪都逸事

 抗战时期山城诞生的《巴人汲水》

      20世纪1937年末,国立中央大学是最早由南京迁来大后方重庆的著名高等学府。中央大学校本部校址选在当时的沙磁区重庆大学松林坡。彼时,学校连农学院饲养的猪羊牛等用于实验的动物都运来了,真可谓搬迁极为彻底,新校区很快在松林坡拨地而起,即将在渝复课。徐悲鸿作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从广西赶来了,这一来,他在重庆一呆8年。那时,重庆作为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大批各界优秀精英都在战时陪都度过。那是山城历史上巨星云集而璀璨的时代,他们在这座具有悠久人文和厚重历史的城市里,留下了几抹文化的流风余韵。文化抗战群星闪耀,知识和文化交相辉映。在重庆这块山水环抱的沃土上,一批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他们用笔、用智慧在大后方与前线的中华儿女一起战斗,共同开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徐悲鸿是吾舅爷爷何思源在法国留学时的同学,亦是我的表叔何方华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读书时的系主任。1938年3月--1940年7月,家父朱世禔在中央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读书时,亦认识徐悲鸿先生。在此,侧重谈谈徐悲鸿抗战时创作的一帧经典中国人物画《巴人汲水》图。抗战时,徐悲鸿在重庆社会事务和学术工作繁忙,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在此艰难时期,他潜心画了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其中包括不少抗战题材的作品,如《怒猫图》、《会师东京》、《壮烈之回忆》、《风雨鸡鸣》。

     1938年7月中央大学放暑假后,徐悲鸿离开重庆去南洋办个人画展,并积极义卖书画进行抗日宣传、抗日捐赠。1939年,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并对大后方重庆实施了长达5年时间的轰炸。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未在学校居住,而客居在一位挚友位于重庆江北磐溪石家花园内。那时,由于日机空袭十分频繁, 徐悲鸿作画常常要躲进石家花园崖下,在一个小小的天然防空洞内进行。如今流传于世的《巴人贫妇》、《巴人汲水》等多幅作品,都是在此防空洞内,点着油灯完成的。

为了领略并感受当年大师的创作环境,2007年7月,吾与一位深谙传统中国画的挚友驱车到江北磐溪石家花园寻访探密。之后,我写了一篇题为《寻访徐悲鸿旧居》的文章。通过寻访,深知在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要创作出精品力作,实非易事。尤其是战时作画,环境特殊,条件极差,然而大师创作的画往往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和笔墨精神。如徐悲鸿所作《巴人汲水》立轴,长300厘米,宽62厘米。钤印有:东海王孙、徐、悲鸿、生于乙未。这是一帧在硝烟中诞生的中国人物画,亦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从这帧画作的构图看,非常特别。作者采用满构图法,画面天地延伸,给人无限遐想。画作底部从嘉陵江流动的水面开始,沿着层层青石板阶梯盘桓而上,一直延伸插入云天。它表现的是山城劳苦人民的勤劳与艰辛,刻画出当时重庆挑水夫的真实生活,画中许多肩挑水桶,跋涉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中挑着水桶让路的那个人物就是徐悲鸿本人的自画像。作者描绘了特定的时空环境,人物神态、情绪,透过其质朴的风格,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地社会性主题。同时,也极大地触动了读者的同情心。它曾给人们许多思考和启迪,学贯中西的功力在此作品中可见一斑。同时,徐悲鸿也把对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融入到自己的画图中,给人们鼓励和精神力量。

 链接:

     2010年翰海秋拍首日,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庆云堂近现代书画专场中,徐悲鸿写实巨制《巴人汲水》亮相。这一被誉为今秋近现代书画市场最大亮点之一的作品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一亮相便受到藏家激烈竞拍。专家称精品依然是市场风向标,现场《巴人汲水》以3500万元起拍,引起竞投热潮,有买家直接出价6000万元,即刻就有7000万元报价紧跟,不足1分钟,价位即突破亿元大关。此时,有3位委托和2位场内买家以百万为阶梯展开激烈竞争。经过30余轮竞争,徐悲鸿的《巴人汲水》最终以1.53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额超过1.71亿元,在次刷新徐悲鸿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的同时,打破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

     针对徐悲鸿作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连续拍出高价,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事实和时间证明,精品依然是市场所追捧的,而《巴人汲水》的价值被市场承认,也对近现代精品未来的走向起到风向标作用。

    据悉,徐悲鸿生前共画了两帧《巴人汲水》图,其首张真迹,徐悲鸿后来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梁漱溟登启事索笔润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在五四运动时期,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同在北大任教;彼此多有交流,其著作颇丰,这其中就有鲜为人知的书法创作,因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为其学术等名声所掩盖。

梁漱溟书法

 

      在当代政治思想史上,令国人瞩目的一件事,是上世纪50年代初,粱漱溟在怀仁堂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与毛泽东主席当面辩论:“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冯友兰挽梁公联语)。他那种守正不阿的风骨、独立不羁的气度,古谓书类其人,诚哉!

     梁漱溟终生信佛,一生吃素,生活简扑。其敢于仗义执言的人格魅力,使人们对其书法作品,更为珍重。

     粱漱溟在陪都留下了不少翰墨佳作,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山东,山东吃紧,粱漱溟在山东邹平等地辛辛苦苦进行了七年之久的乡村建设研究和实验也被迫中止。随后,粱漱溟率跟随自己搞乡村建设的同仁一起转移到四川南充,在张澜的支持下,搞民众教育馆和办乡村建设学校。因他在此舞台上宣传抗日,其民众教育馆和乡村建设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1939年末,梁漱溟由南充到重庆璧山来凤驿,创办了勉仁中学。之后不久,他实地考察后又将勉仁中学迁到条件稍好的缙云山麓的北碚。在此,先后又创办了勉仁书院和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改为勉仁文学院)。由于梁漱溟一直忙于宣传抗日并为了争取国内和平而奔波劳碌,所以他并没有多少时间顾及自己所办的学校和书院的具体工作。 

     1946年底,粱漱溟眼见国民党无意和平,他身为第三方代表,退出国共和谈,而从南京返回北碚。这时,他一手创办起来的勉仁中学、勉仁书院和勉仁文学院,负债累累,经费非常困难,粱漱溟只好先把勉仁中学高中部停办。

     大家都知道,粱漱溟终生信佛,向无恒产,从不积蓄。为筹款办学,只能谋之于鬻字了,后来又把自己与陈树棻结婚时的戒指等贵重物品都变卖了,但仍无法让学校摆脱经济困境。  

他被逼无奈,想到自己比较擅长的书法,于是,在1947初,毅然抛开文人面子,在重庆《大公报》上刊出了“梁漱溟为勉仁学校、书院募捐启事。”

     在这则启事中,粱漱溟写道:“奔走大局,疏于经营,今日归来,颇负债务。敬请各界同情人士,海内外知交,惠与授助。惠捐五万元以上,当作书(对联、屏幅、匾额等)为报;百万以上当走谢。”据考证,在此之前,梁漱溟为人作书从来不收笔润,这次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可能是惟一的一次)。

     启事刊出之后,前来向粱漱溟先生索要书作的单位和各界爱心人士,为数不少,粱漱溟真是忙碌了一段时间,也就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抵达重庆,特意派秘书程思远代表他给梁漱溟送去了一笔办学经费,这才使勉仁中学、勉仁书院和勉仁文学院,彻底度过了经费难关。

 

陪都故里留史诗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理兼通的大师不乏其人,但像顾毓琇这样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和辉煌成就者,却还是凤毛麟角。

      顾毓琇1929年1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国内外多所大学教授、院长、校长等职达70余年。他是一位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的世纪老人,亦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电机工程专家、自动控制专家、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匠。抗战之初,他来到陪都任教育部政务次长,1944年又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亦担任国立音乐学院(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首任院长。滋兰树蕙,桃李满苑。

     顾毓琇是文理大师,同时又是文化奇才,他精通中西文化,才华横溢,一生多姿多彩,著作等身,诗作迭出。

     顾毓琇作诗,范围极广,在其笔下,“无物不可入诗,无事不可入诗,无人不可入诗,无地不可入诗,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可入诗”(旅美学者阚家莫语)。读顾诗,豪放者有之,清丽者亦有之,不偏重于一体。然而,谁能知道,他快40岁才开始写诗,却一发不可收。据不完全统计,60年间所作诗词曲总量达7000多首,出版《焦舍芩草》、《太湖集》、《长春集》等诗、词、曲集34部之巨,亦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陆游的一位高产诗人;被海外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之一。

     在其百年人生道路上,顾毓琇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世界五大洲。每到一处都留有诗作,顾的诗词融历代各家所长,推陈出新,独成体系。抗战时期,顾毓琇及两个弟弟全家移居大后方重庆,他们都在北碚居住过,对北碚有着极深的情愫。他在抗战八年艰难岁月里,一方面从事行政和教学工作,一方面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在北碚居住生活期间,顾毓琇业余爱好由写小说、剧本,改为赋诗填词,从此诗词兴趣如狂澜巨浪,一发不可收拾,而终其一生,共写出诗词曲7000多首,堪与南宋高产诗人陆游比肩。

     1944年5月,顾毓琇与留美博士瞿菊农(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代院长)陪同印度大学副校长罗达光西兰爵士登缙云山,饱览秀丽美景,并在山中汉藏教理院拜访太虚大师和法尊法师。畅叙之余,应太虚之请,顾在一本宣纸册页上挥毫书写了自作旧体诗《游南华寺》。诗云:“顿悟离名相,真常不二门。菩提非有树,叶落自归根。地净花无住,心明性乃存。一尘浑不染,万象尽皆春。”诗美、字爽、文采风流尽在其中。这件书作是顾老早年之作,而且是现场即兴书写,文中有注释,落款有印章(阳文小篆,顾毓琇印),不可多得。细细深究,行文流畅,用笔精妙,充满着学者书法浓浓的书卷气,彰显出书写者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

      顾毓琇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坚信中国抗战必胜,日寇必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让我们看看抗战胜利时,顾毓琇写的两首气势磅礴的诗。

     1945年8月10日,日本侵略者投降,中国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时,顾毓琇在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任校长,他充满喜悦,并奋笔写下了《沙坪坝喜闻日寇投降》诗一首:

 

抛却诗囊曾几时,

惊人消息耐人思。

八年涕泪愁何在,

万里江山梦亦疑。

犹喜童心闻捷报,

敢忘慈训误归期。

明朝巴峡楼船下,

长跪萱闱诉别离。

 

     闻一多认为此诗学老杜,与《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为杜甫代表诗作之一,堪称史诗。两诗均境界高远,胸襟宽大。

     1945年9月9日顾毓琇赴南京,在陆军总司令部礼堂参加在此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他感慨系之,特赋诗一首,以志其事:

 

受降台筑紫金山,

八载艰辛奏凯还。

雪尽马关奇耻辱,

功成观礼我随班。

《受降观礼》顾毓琇作

 

     1945年9月9日,刚刚卸任中央大学校长职务的顾毓琇作为中国知识界的代表,以中将参议的身份参加了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顾毓琇用手中的笔融进了诗人对八载艰辛奏凯还的喜悦之情,用其诗、言其志、抒其情。抗日战争胜利了,雪尽“马关”奇耻大辱,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谱写了一页光辉的篇章。

 

 缙云山中的绝唱

 

        田汉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即毕生献身文艺事业。他是中国现代话剧运动的开拓者和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其经典歌词是由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家喻户晓,名播华夏。

        田汉一生著述甚丰。他在戏剧、电影剧本和诗歌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今天,我们要特别讲述的,是田汉于抗战时期在书法艺术上的,鲜为人知的一段小故事。

    田汉作品

     

     1940年初夏,田汉由汉口来到重庆。其时,他时任汉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处长,郭沫若为厅长。同年6月16日,田汉和赵太侔(早年留学美国,抗战之初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一行,来到北碚,是应世界佛学苑缙云山汉藏教理院院长太虚之邀,登上缙云山,访问汉藏教理院。当时,太虚法师刚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各国(慰问侨胞和宣传抗战)160余天后回国不久。他们携回各国政府、法团、佛教信众及侨胞所赠的法物及沿途所摄风景名胜照片数百张,还有在贝叶经书上写满了各国人民真诚祝愿中国抗战胜利的吉祥语。这些精美的宣传品和工艺品,已由北碚图书馆古籍典藏文库收藏。当时,太虚便在教理院图书馆楼下开辟一室,将这些物品分类陈列。此室称为"“佛教访问团法物陈列室”。

     

 田汉一行是陈列室的第一批客人。大家观赏得兴致正浓时,北碚突然发布空袭警报,大批日机掠过缙云山轰炸重庆。对日军的这项残暴罪行,田汉义愤填膺,挥毫写下七绝一首:

 

太虚浮海自南洋,带得如来着武装。

今世更无清静地,九天飞锡护真光。

 

     这帧自撰诗文的书法(收入世界佛学苑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名人书作典藏》一书),是田汉现场的即兴之作。用笔劲爽,对仗工整;字体潇洒,大小错落;书写迅疾,浓淡兼施;诗文并茂,文采绚丽;一挥而就,堪称佳作。诗后有跋,同时记下了日寇的残暴罪行。跋文内容为:

        偕太侔、子展、双云诸兄及跚姊、维中等,登缙云山瞻仰太虚法师携归宝物,适遇警报,云敌机百五十架又来肆其残暴。今日为光明与黑暗之战,我僧伽同志在太虚法师领导下必能成为文化抗战之生力军也。

     

      纵观历史,戏剧大师田汉留下了翰墨丹青不多见。 这帧保存下来的书作,是抗战时期田汉在北碚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墨宝,也是一篇讨伐敌寇的檄文,既有史料价值,也有艺术价值。它是那段中国全民抗战历史的见证,弥足珍贵。田汉时年42岁。

        田汉在北碚居住的时间很短,但做事不少。1940年夏天,田汉曾在北碚民众会场作了题为《巩固抗战必胜信念》的演讲,嗣后又到陶行知所办的育才学校看望师生并讲学。回渝时路过北碚双柏树,眼见张自忠埋骨处,他又感慨系之,有感而发,作《敬悼张自忠上将》诗。诗云:

     

 柳江垫泪尚沾襟,又见元戎哭荩枕。

 纵马不辞临敌险,拔刀犹念受恩深。

 以身为弹军人份,和血吞牙国士心。

又过北碚双柏树,羡他黄土覆真金。

     

     田汉在北碚写成的诗作还有:《游缙云寺》、《登缙云山赠赵清阁》等。今天,人们不忘田汉在小城北碚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郭沫若题诗记轰炸

 

      渝州北碚,依山傍水,松竹涛声,风光旖旎,是西南地区的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城,同时,又是重庆市的后花园。昔日,在这美丽的河山和家园里,还深留着日本帝国主义飞机轰炸的创伤。在这遍是新绿的土地上,曾流淌过我们无数同胞的血和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战机对重庆北碚进行过四次轰炸,其中两次,田汉和郭沫若分别陪同友人和外宾在缙云山参观,正遇轰炸北碚,面对日寇的暴行,田汉和郭沫若用诗歌和书法记录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史实。

     1940年7月31日,郭沫若陪同法国驻华总领事杨克维夫妇游览重庆缙云山,受到中国近现代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人物,世界佛学苑缙云山汉藏教理院院长太虚法师热请接待。郭沫若陪同一行参观了法物陈列室后,太虚大师请郭沫若在一本册页上题词,郭沫若随手翻阅折页,发现田汉曾同年6月16日在缙云山汉教理理院的题诗:“太虚浮海自南洋,带得如来着武装;今世更无清静地,九天飞锡护真光。”他沉思片刻,提笔正准备书写时,忽然一群敌机飞越缙云山,轰炸北碚。郭沫若满怀愤怒,书和田汉七绝一首,诗云:“无边法海本汪洋,贝叶群经灿烂装;警报忽传成底事,顿教白日暗无光。”

    郭沫若和田汉诗

 

         这天午后12点3刻,敌机36架窜入该区,越过缙云山后,直下低飞,投弹30余枚,又以机关抢扫射,炸死27人,炸毁房屋80余间,这是近两月,日寇飞机第三次轰炸北碚。

     郭沫若的这幅题字,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环境中,诞生的一幅不同寻常的诗文。是一首诗,也是一帧书法,记载了日军的残暴罪行。

      今日细品这帧83年前的作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该作品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化革命”两次劫难,居然安然无恙。虽然,纸已发黄,但字迹清晰,诗文并茂,谋篇巧变,用墨浓郁,大小结合,笔走龙蛇,挥洒自如,相得益彰。这是历史的见证,珍贵的墨宝,同时也是两位文化大师在缙云山中的绝唱。

 徐悲鸿感谢商承祚“不给面子”

徐悲鸿的马

     开卷有益, 兼听则明,心胸如山。请看两位文化名人商承祚和徐悲鸿对待艺术批评观的格局与胸襟。

     商承祚(1902-1991) ,广东省番禺人,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鉴赏收藏家,甲骨学泰斗,楚文化鼻祖。

     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的商承祚,是多才多艺的学术奇才。1920年,不满19岁的商承祚拜学术名家罗振玉为师研究甲骨文,以21岁之龄出版专著《殷虚文字类编》14卷本而震惊学术界,并深得国学大师王国维赞赏,亲自撰文为该书作序,谓“如锡永(商承祚字)此书,可以传世矣!”并称赞其释文“精密矜慎,不作穿凿附会之说。”商承祚弱冠成名,被学界认为是当时最有希望治古文字学的四位后起之一(其余三位是:唐兰、容庚、柯昌济)。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人物、走兽、花鸟,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与张书旂、柳子谷并称为画坛“金陵三杰”。

     抗战时期,商承祚与徐悲鸿先后从长沙和桂林赴渝执教,在山城从事艺术教学和书画创作。商承祚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国文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在渝州教育界、文化界非常活跃,经常参加重庆高校教授联谊活动及书画笔会。徐悲鸿当时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系主任,住在江北磐溪石家花园,又在市区租了一间画室,常在画室作画。商承祚与徐悲鸿都是知名教授和艺术家,两人多有交往,友谊深厚,是同道挚友。每逢休息日,商承祚便前往徐悲鸿画室造访、聚谈并且经常结伴在沙磁区谈论书画。虽说两人都是谦谦君子,但在原则问题上,商承祚向来“不给面子”,从来不惜得罪人,即便对挚友徐悲鸿也不例外。

     一次,他们相约在古镇磁器口品茗,徐悲鸿取来自己的四幅画给商承祚看,商承祚当着徐悲鸿的面,对这些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商承祚说徐悲鸿画的美人颈项过长,是吊死鬼的美人;画的马皆有一条腿出问题,是三条腿的马;画的猫尾巴下垂,是狐狸尾的猫;画的竹子粗如甘蔗且表现不出竹之劲润,是甘蔗的竹子。说完后二人相视大笑。徐悲鸿发自肺腑地说:“自到重庆以来,只听一片赞场声,即使担意见,都非常温和,轻描淡写。像你一针见血,得未曾有,可谓至友。”笑谈之后, 徐悲鸿高兴地请商承祚吃饭。”又以翎毛花卉《水墨柳鹊图》相赠 。此画尺幅不大,构图空灵,线条精美,笔墨生动,弥足珍贵。

     20世纪90年代末,商承祚家人遵其遗训,已将此画作捐献给深圳博物馆收藏。

     放眼当下,说真话难,听真话更难。商承祚敢说真话,坦荡;徐悲鸿愿听真话,大度。由此一则逸事,足见两人的君子之风。

《水墨柳鹊图》徐悲鸿作

 作者简介:

     朱渝生,字怡心,号苍悟。笔名:静思,一生,祖籍山东曹州, 生于渝州。幼承庭训,秉持一手文章,一手艺术的学术理念。重文史,喜书画,擅篆刻,兼致力于理论研究。出版文史、传记、随笔集《岁月留痕》《砚墨春秋》《笺染墨香》《笔尖觅迹》(合著)。亦有《寻道启智:朱渝生书法篆刻集》面世。在《文史杂志》《文史博览》《光明日报》《中国美术报》《美术报》《书法报》《羲之书画报》等报刊、作品集、论文集,发表论文、文艺评论50余篇,书法篆刻作品300多幅(件)。策划拍摄《艺苑撷英》《视觉浪潮》电视专题片100集,每集10分钟,在重庆电视台公共频道连续播出,声名远播。集体智慧,笔者创举。作者系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策划:雨杉

撰稿:静思

编辑:孑佬范(渝)

审核:章权

2024年1月于忠州

阅读 110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