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脚步声悄悄离去,2024年正在载着一场漫天的大雪呼啸而来。
转眼即至,原来我已经35岁了。
以人的平均年龄来看,35岁似乎已经度过了半辈子的时间。
以职场从众选择来看,35岁也已经超过了国考省考的门槛。
转眼间我已步入中年,不再是家里长辈眼中的孩童,属于我的选择的机会也不多了,无论是从学业上或者工作上,都很难再有突破圈层藩篱的机会,我可能一辈子安于现状,或者碌碌无为。
小时候,想过很多长大后要干什么,有一些偌大的梦想。如今回头看,那些梦想的出现近乎可笑,绝对成功的人拥有绝对实力,没有绝对实力的人只能相对成功,这是必然。
有时候一些结果的出现,除了想不想,还得考虑能不能。
有时候我自己也不甘心,想去做一些事情,去证明一些事情。回头看来,做或者不做,证明或者不证明,都不关紧要,人不会面对一个自我需要型的选择,而面对的往往是被需要型的选择。
父母给我铺了很好的路,让我进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二本院校。回顾本科毕业后的十三年,真的发生了好多事情,经历了很多辛酸,强说是故事也谈不上,普通小民没什么故事。大多数的事情,归结起来,还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性格的人,有一些不同深度的交往。人和人不会长久相处,朝朝暮暮这种意愿的实现其实也只有一个身份能做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和不同的人有了短暂的交集,然后迅速分离。好点的,那个人那些事记在脑子了,帮过自己的一辈子感谢,自己负过的一辈子遗憾;不好的,那个人那些事再也想不起来,或者像是没发生。比起一些记忆,那些像是没发生的事情似乎对人帮助更大,起码不会占用太多的思想。
人生终要归于平淡,一些地位、成就、声誉带给自己的资源,自己也无福享用,人勉强活着只需要一天三碗白米饭而已。一份工作保证不会衣不蔽体,至于另择新居属贪念妄愿。一些基础的责任,比如说照顾长辈,哺育晚辈,虽然无法避免,但也不至于给人生增加太大砝码。换言之,最关心的人自己哪怕帮不上,其也可以通过其他资源保证一日三餐。自己一个人能力再强资源再多,一日三餐也不至于满汉全席,青菜豆腐吃不上难免挨饿。所以通俗说,人都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客体,只有自己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用食物喂饱自己,把知识当做精神食粮。当然,人富饶了就会考虑思利及人,就是怎么把自己关心的人喂饱,这也是根据能力因人而异。
人自身能够改变的事情不多,或者说每个人都被安排到某个特定的位置上,社会为每个人的位置拟定了一些秩序,这种秩序让人可以顺利的向上走,每隔几年认定一次,随着自己能力的增加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这也是人不断在提高社会认可中保持自我思想稳定的原因。如果社会认可没有获得,人就会陷入焦虑或者失落,思想的偏颇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也诱导社会认可的调整,特别是一些对放大自己不满情绪的人,为了维持秩序稳定社会认可也会极力偏向。有些人基础好,不管能力是否匹配,过早的获得了太多的社会认可,就会成为全社会人员倾慕、嫉妒的典型,有得必有失,没有不会倾倒的参天大树。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别人论短长。
与其活在激烈和争执中,我更倾向于平静的生活,减少对外物的奢求,沉醉于孤陋浅薄的内心。有时候我也偏激,甚至忍受不了丁点情绪的波动,认为都是不合时宜的出现在当前的心理状态中。左右不了的事情,自然没有必要去争取;能够使别人舒服的方式,多做一点就当化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