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专栏·马赛克方法在中国 | 运用马赛克方法开展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实践探索——以大班"天天泥巴区"系列活动为例(上)

三明市王辉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01-16
阅读 2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中心幼儿园 黄雪芬 张超 区显裕


我园户外环境优美,各类自然资源丰富,这些隐形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长期以来,我园一直致力于探究和开发户外场地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户外资源的教育价值。但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会规定好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幼儿常常只是被动参与到以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当中;教师十分关注游戏的教育性以及自身预设的目标是否达成,即使幼儿在游戏中提出了一些别的看法,教师也仍然按照既定的目标来推进游戏。因此,我们反思:教师规定的玩法是否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假如教师不规定玩法和规则,幼儿能否更加主动地参与游戏?


通过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支持中国教育工作者赋能儿童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知识交流研讨班,我园尝试运用马赛克方法,倾听大班幼儿对玩泥游戏的想法,立足于儿童的视角,通过更多的倾听途径来支持幼儿表达,让幼儿参与环境的改造与课程的构建,改变教师原有的儿童观,实现教师有意义地放手游戏,提升教师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能力,真正发现每一位幼儿,推动每位幼儿的主动学习。 


问题一:我们可以跳泥坑吗


9月,水稻试验田收割后,幼儿园多出了一块“空地”,但似乎一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直到连续下了几天大雨后,大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惊喜地发现了泡满水的试验田。“哇,这里好多水呀!”“感觉跳下去会很好玩呀。”“是的是的,像小猪佩奇那样跳泥坑!”“老师,我们可以像小猪佩奇那样进去跳泥坑吗?”……


教师一直在关注着幼儿,倾听幼儿间的对话。在了解幼儿的兴趣后,教师决定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大胆尝试,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只见浩浩和一些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脱下鞋袜跃跃欲试,诗龄握紧拳头退后一步看着小伙伴们走下去。浩浩挪了一小步对哲哲说:“哇,这里好多水呀!”哲哲蹲下身子,向着浩浩的脚轻轻地泼了一点水。浩浩见此,奋力地用手捧起一掬水泼向哲哲的脚。两个小伙伴互相嬉戏打闹着,你一下我一下地互不相让,一边打泥仗一边哈哈大笑。轻松的游戏气氛让诗龄也松开了紧握的拳头,她还拿起旁边的小铲子递给哲哲,说可以用来泼水。在哲哲的邀请下,诗龄也脱了鞋,小心地走下试验田,小声说了一句:“水有点凉凉的,泥都粘住我的脚了。”哲哲教她如果被泥锁住脚,就用力拔出来:“对对对,像我这样,拔——放,拔——放,可好玩了。”随着朵朵水花的溅起,泥巴池的热度也渐渐高涨起来了,有的小朋友随手拿起旁边的木板搭了一座桥,有的在泥巴池里走来走去,有的直接用手挖泥来搭建城堡……大家满头大汗,满脸泥巴,但无比投入,沉浸其中。


孩子们满身泥污地回到活动室,走过的路上留下一条条或深或浅的痕迹,不少孩子连指甲缝里都藏了一圈黑黑的泥垢。有的孩子担忧:“糟糕了,弄脏了衣服,妈妈发现了会不会骂我呀!”教师灵活调整了下一个活动,和孩子们花了很长时间进行清洗和整理。虽然清洗起来很麻烦,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对泥巴池的热情,他们在活动室里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泥巴池里发生的事情。


看到孩子们从未有过的热情,教师也消除了因协助幼儿清洗而产生的疲惫感,并在家长微信群发出了解释信息,让孩子们打消了被家长批评的顾虑。为了解孩子们对泥巴池的更多想法,教师把当天原定的区域活动调整为绘画活动,向幼儿提议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初探泥巴池的感受。同时,教师根据绘画内容,围绕“在泥巴池里玩的时候感觉怎么样”“你刚刚玩了什么”等话题,对孩子们进行访谈,倾听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从绘画作品以及师幼对话当中,教师发现孩子们提及最多的是泥巴池很好玩、担心因为弄得满身泥巴而被爸爸妈妈批评、担心衣服洗不干净等话题。


基于这些问题,教师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儿童会议,商量如何解决衣服弄脏的问题。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穿水鞋。”“可以穿雨衣。”“可以穿围裙。”其中,子轩提到:“我之前和爸爸妈妈去一个干了的鱼塘挖鱼的时候,会穿一件连体的防水衣。”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样的衣服确实可以一次性地解决鞋子衣服容易被弄脏的问题。当晚,子轩爸爸十分热心地帮助班级从网上采购了这样的连体防水衣,彻底解决了孩子们的顾虑。


【分析与反思】


首先,我们没有因为“脏”而制止幼儿的户外自主游戏,而是看到了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价值。正是教师的“放手”和不过度限制,才成就了幼儿的精彩游戏;正是教师在游戏中充分给予幼儿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才有了后续的惊喜连连。


其次,放手游戏的同时要强调“看见”幼儿。在第一次撰写幼儿自发玩泥巴活动的观察笔记时,我们仅仅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只表述了成人眼光下的“想当然”的幼儿,并没有看见具体的、鲜活的幼儿。而当我们反复去看当时拍摄的游戏照片和视频时,我们才逐渐发现了幼儿个性化的发展线索。比如,哲哲的社会性发展较好,他会用轻轻泼水的方式试探同伴及教师对该行为的看法,当教师默许且同伴也没有反感时,他才进一步跟同伴嬉闹;同时,他还能注意到同伴的不适,引导诗龄逐步融入游戏中。再如,诗龄的性格比较敏感,面对新环境,她显得比较紧张,但经过一阵子的观察,在发现同伴们并无异常且乐在其中后,她才慢慢松开紧握的拳头,融入同伴的游戏。


此外,我们也初次尝试使用了马赛克方法中的绘画、访谈及儿童会议等工具,来倾听幼儿的声音。虽然我们在理念层面已经向前迈了一步,幼儿也乐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在方法的使用上,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例如,对于访谈及儿童会议中如何展开话题、如何在教师预设的话题中鼓励幼儿加入自己的提问等,我们还不甚清晰,因此幼儿的回答较为千篇一律。再如,教师将区域活动调整为了统一的绘画活动,鼓励幼儿通过绘画表达感受,但如果支持幼儿以更多元的方式进行表征,如绘画、手工、表演等,或许幼儿会用自己更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更多、更深入的信息,进而为我们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问题二:泥巴池太晒,怎么办


由于泥巴池的前身是水稻种植区,此处没有任何防晒设施,孩子们玩了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浑身湿透。在游戏进行了两三天后,不断有孩子提出:“泥巴池是很好玩,但是实在太晒了!”


在游戏分享环节,孩子们围绕防晒的问题纷纷提出解决策略:戴帽子,因为幼儿园的花工文叔就是戴着帽子工作的;撑伞,因为妈妈在大热天常常撑着伞在街上走;搭遮阳网,因为之前去露营时在遮阳网下十分舒适;在泥巴池里种树,因为每次爬山时都有大树遮阳,特别凉快……


究竟哪种方法好呢?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说做就做,纷纷从家里带来了遮阳帽和雨伞进行尝试,之后逐渐聚焦在“种树好还是搭防晒网好”这两个选择上,并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支持种树,另一方赞成挂防晒网。基于此,教师建议孩子们组织一场以“如何解决泥巴池防晒问题——种树好还是搭遮阳网好”为论题的辩论赛。


为了让幼儿积累辩论赛的前期经验,教师组织幼儿通过观看视频、模拟情景等方式,了解辩论赛及其规则。幼儿还自发组织了赛前的准备会议,并收集论据。


辩论赛开始了。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地各不相让:“我觉得挂网好,因为网买回来就可以挂,树得好久才能长成一棵大树。”“我觉得种树好,风吹来,树又不会倒,(假如)挂网的话,如果一阵大风吹过,网很容易掉下来。”“我觉得挂网好,要是挂网的话,那些蜜蜂就不会在网上筑蜂窝了。”“我觉得种树好,因为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让空气变得更新鲜。”“我觉得挂网好,因为种树会有落叶,会把泥巴池弄得脏兮兮的。”“我觉得种树好,种树不仅可以遮阴,还可以摘果子吃。”“我觉得挂网好。因为种树的话,树就会吸走泥巴池里所有的水,那泥巴池不就变成不快乐的干泥了?”……在辩论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支持挂防晒网的一方以挂防晒网成本低、挂取便捷、见效快等观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获得最终胜利。


挂防晒网是幼儿通过辩论赛进行自主表达、又经班级投票表决产生的下阶段行动计划,于是教师在户外活动时便组织幼儿着手进行防晒网的设计和搭建。设计时,幼儿迁移了生活中的经验,以幼儿园悠闲区的遮阳伞为雏形,设计出中间只有一根木棍作支撑的伞状防晒网。可搭建时,幼儿发现只有一个支撑点的伞状防晒网很不稳固,容易倾倒,便提议在户外的建构活动区借助万能工匠的材料代替木棍作支撑——因为万能工匠有圆圆的底部,会比木棍更加稳固。


可是,替换成有圆型底部作支撑的防晒网也仍然存在经常倒塌的问题。对此,孩子们议论纷纷:为什么有了圆圆的底部还是会倒塌?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对这次失败的看法,教师围绕“为什么(伞状)防晒网会倒塌以及怎样搭建不会倒塌”的问题组织幼儿召开了儿童会议。


哲哲:“因为伞的上面软趴趴的,风一吹就倒。”诗龄:“不,是因为虽然底部变大了,但防晒网仍然存在上重下轻的情况。你看我们幼儿园的遮阳伞,下面可是用石头压着的,比上面的伞重多了。”教师:“大家的意思是只要把防晒网下面加固就不会倒了,是这样吗?”瓜瓜:“不,是因为只有一根柱子在中间,我们露营时候的帐篷都是用四根棍子支起来的。”洋洋:“可我们平时撑的伞也只有一根棍子在中间呀。”……


连翻的讨论引起了教师的进一步思考:第一次搭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幼儿未能很好地掌握力与平衡的关系。但幼儿是自身生活的专家,部分幼儿已经能结合生活经验,对力与平衡有一定的理解,能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大胆猜测,且大班幼儿具备了进一步探索各种力的能力。


于是,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科学领域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分别在多个区域中投放材料,如在阅读区里投放了《揭秘房屋》《揭秘建筑》等工具书,在益智区里投放了疯狂建筑师、绿龙岛、层层叠等材料,以支持幼儿在区域里进行探究,加深对力学等复杂而抽象的科学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寻找搭防晒网的好方法。


在日常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也各自记录着自己的发现:生活中不少建筑物的底部都是四边形的,主要靠地基、柱子和横梁作支撑;圆柱结构在竖直方向上有很强的承重能力,可以让四边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韧性,无论地震、刮风都不容易倒。于是,他们在建构区里进行试验,为下一次的尝试做准备。


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相关经验后,孩子们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设计了以四根柱子作为支撑的防晒网。为了让防晒网的结构更为坚固,他们在搭建时将四根万能工匠改为六根万能工匠,并在万能工匠的底部用砖块、木头等重物进行固定。可这种泡过水的泥巴软软的,放在泥巴上负重的万能工匠难以保持平衡,防晒网很容易倒塌,且即便搭建成功,防晒网也过于低矮,幼儿很难在网下活动。


面对孩子们对第二次搭建失败的疑惑,教师决定通过幼儿园之旅,与孩子们寻找幼儿园内的其他防晒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幼儿园其他地方的遮阳网并非靠立柱搭建的,而是固定在围墙和教学楼的外墙上、架空拉网而搭建起来的。


“这么高,我们可没有办法挂网哦,怎么办好呢?”“我们去找园长妈妈吧,告诉她我们的想法,园长妈妈可以让维修师傅雄叔叔帮忙在泥巴池里搭建防晒网。”最后,在幼儿园的支持和雄叔叔的帮助下,防晒网成功挂起来了。


【分析与反思】


我们常常鼓励幼儿用各种感官来感受自然、体验生活,可当我们与幼儿相处时,是否也能做到用多感官去观察和倾听幼儿?通过辩论赛,我们倾听到了幼儿更多的声音,我们惊讶地发现幼儿表达的理由是如此丰富——不仅从安全、生态、经济的角度进行全方位思考,还用发展的眼光考察方案的可行性,甚至提出了一些成人未曾想到的理由,如“树就会吸走泥巴池里所有的水,那泥巴池不就变成不快乐的干泥了”,不仅道出了他们对泥巴池的喜爱,还显露出他们超乎常人但又合乎常理的想象力,可见他们对生活感悟之深、对问题思考之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是自身生活的专家,能围绕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也是熟练的交流者,拥有表达自己看法和经验的能力;同时,更是意义的创造者,他们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改变儿童观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保障幼儿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过去,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决策权大部分在成人手里。对于幼儿提出的泥巴池很晒的问题,教师很自然地会想到请示园长,组织研讨,重新规划出一块适合幼儿进行泥巴游戏的用地,或者交由后勤部门讨论该用哪种方式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阴凉、舒适的游戏环境。在学习了马赛克方法后,我们尝试尊重幼儿的“100种语言”,尊重幼儿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意见,并把这一过程看成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放手将游戏交给幼儿。虽然幼儿最终并未独立完成防晒网的搭建,但在不断尝试、反复调整的搭建过程中,幼儿的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学习品质得以发展。他们在困难之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思维,萌发出为追求真理而锲而不舍的探究学习品质。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3年第6期


实习编辑:杨慧杰


微信制作:李   杰


微信审核:冀倩瑄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阅读 2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