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起源】
四大发明是我们本学期的班级特色,“印刷术”便是我们开展的第一个活动。在体验“雕版印刷术”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对这样的印刷方法也是疑问满满:印出来的字为什么是反的?反着的字怎么写?于是,我们决定一探究竟,去探寻一下印刷术的奥秘。
一、凹板印刷
1.刻名字
进入大班,孩子们对自己名字的书写已经很熟悉,所以我们第一次体验凹版印刷就是让他们刻名字。吹塑板软硬适宜,很适合用来刻字。一根铅笔,一小块吹塑板,小朋友们在板上认真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哎呀,这里被我戳了一个洞。”
“在板上写字好难啊。”
“老师,我划不动。”
“我们之前画过版画,也是这样的。”
第一次在板上刻字,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需要控制一定的力度,让刻痕的深浅相对一致。通过几次尝试,孩子们在吹塑板上留下了自己名字的印记。
2. 印刷
在刻好名字的吹塑板上用毛笔刷上一层颜料,轻轻印在纸上,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哇,我的名字印在纸上啦!”
“只有颜料,没有我的名字。”
“我印出来一半。”
“我的颜料有点干掉了,没印出来。”
“咦,印出来的不像是我的名字啊,我都不认识。”
“纸上的字糊掉了。”
满心期待在纸上印出自己的名字来,可是在印刷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颜料没有刷均匀、在印之前颜料就干掉了、按压力度不够,印出来的字痕迹不明显、滚筒滚得不均匀、颜料把板上的缝隙都填满了,印不出字来了......
经过多次讨论、尝试,孩子们终于在纸上印出了清晰的字迹来了。
3.名字反了
“老师,我印出来字了,可是这不是我的名字啊”缪云说。
“我也是,我的名字好像反掉了。”程雨豪附和。
“我的字也反了,可是我没有刻错呀。”刘婉苏说。
板上的名字没有刻错,可是印在纸上的名字却好像变反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们都感到奇怪。
通过多次观察比较,孩子们好像发现了一点奥秘。
“印的时候板反转过来了,所以上面的字也变反了。”黄硕用自己的话解释道。
“我们把字反过来刻就好啦,这样印出来就是正的了。”刘婉苏提议。
下一步,我们决定来尝试刻反字。名字的书写已经非常熟悉,把名字反过来写这可有点麻烦了。孩子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些方法。
“把字先写下来,然后照着反写。”
“反面的字就是反的。”程雨豪指着印透出来的字。
“我发现镜子里的字就是反的。”武沐阳的声音从厕所传来。
我们决定来验证一下谁的方法比较好。
①写反字
小朋友们在纸上像打草稿一下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一笔一划在吹塑板上重新刻下自己的名字。
“感觉还是不对。”王晨瑜看着自己印出来的字。
“我的也不对,但是我就是反着写的呀!”宋亦念表示很疑惑。
“我们肯定没写对。”黄硕下了结论。
原来,很多小朋友所谓的反字只是把名字倒过来写了,比如“徐雨欣”写成“欣雨徐”、“王晨瑜”写成“瑜晨王”。孩子们没有理解“反过来”的意思。
②印透
用记号笔写的字渗透到了纸的另一面,渗透出来的字就是反字。把纸反过来印在板上,沿着痕迹进行描刻。
“老师,我的纸刻烂了。”
“我的纸皱在一堆了,不好刻”
“板上的纸会挪动,下面的痕迹都不清晰了。”
“我印出来的字也不清楚”
沿着印透出来的字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或许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反字”。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小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刻反字好像也不大行。
刘婉苏觉得把纸刻烂,导致堆在一起了是因为使用的工具(铅笔)太尖了,尖尖的笔尖刺破了纸张,滑动时导致纸堆到了一起,无法进行下一笔的雕刻。她找来了钝一点的铅笔尝试,这一次笔尖的滑动比较流畅,板上也留下了痕迹。拿掉纸张后,刘婉苏对板上的印记进行加深,让文字的痕迹更加清晰。
陈钰清觉得是因为她写的笔画太细了,所以在板上留下的痕迹太浅了。她尝试着加粗笔画,还让我借助电脑打出粗粗的字体。
黄硕的字没有透到纸张反面去,他想起了可以用科学区的手电筒照一照,让字迹显现。和可涵和几个孩子将纸贴在玻璃窗上,借助阳光的光线来观察反字。
③镜像
镜子里照出来的东西是反的,孩子们一会儿举起左手,一会儿将头歪向右侧,观察着镜子里的变化。把字写下来,放在镜子前面,自己观察镜子里的字。刚刚开始熟悉汉字的小朋友,镜子里的字反了个方向,孩子们就感觉无从下手了。所以我们想了个办法,决定从孩子们非常熟悉且比较简单的数字着手。
将数字“0、1、2、3、4、5、6、7、8、9”按顺序写下,然后抄下镜子里反过来的数字。熟悉笔画的变化后,开始抄下镜子里反过来的文字。
孩子们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在吹塑板上写出了反字,并成功在纸上印出了正字。
一、雕版印刷(凸板印刷)
小班的时候还不会写名字,所以每个小朋友都在网上定制了一枚刻有自己名字的姓名章。虽然全班只有一个孩子会去使用,但这些姓名章还是归置在了美工区的篮子里。
姓名章的原理孩子们已经很熟悉了:凸起来的字压上油墨就能将字印在纸上了。姓名章所使用的印刷技术就是凸版印刷,也是雕版印刷的方式。
我决定以姓名章为切入点,和孩子们一探雕版印刷的究竟。
“怎么让字字体凸起来呢?”我抛出了这个问题。
讨论过后,我们决定尝试一下呼声最高的方式:用黏土捏。
在KT板上写上自己的姓氏,用黏土沿着笔画捏出了凸起来的字。
刷上颜料,印在纸上时出现了问题:印出来的字迹非常不清楚。
“我只印出来了一半。”
“我印出来的是几个点点。”
从印出的字来看,只有张轩铭的“张”字印得还算清晰。孩子们都去观察张轩铭捏出来的黏土字。大家得出的结论是:黏土字比较光滑、平整。
借助电脑,我打印了一些笔画简单的空心字,孩子们通过填充,也得到了凸起来的黏土字,并且比之前的平整光滑。刷上颜料,顺利印出了自己清晰的文字。
“老师,我这个字印出来时反的。”
“我们应该也把字反过来捏的。”
我们决定改良一下方法。
再次借助电脑打印下粗粗的文字,然后在纸的反面用黏土捏出字来。有些纸张比较厚,打印的字也透不过,孩子们使用了上次凹版写反字的方法,借助了玻璃窗、手电筒和镜子。
通过上网搜索,我了解到:古时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孩子们虽然用黏土的方式捏出了凸起来的字,但我还是想让他们尝试一些雕刻。无论是木头、泥还是其它板料,对于小朋友来说都太硬了,使用锋利的小刀雕刻也存在危险。最后我们选择了块茎类的蔬菜:土豆、萝卜、山芋,雕刻的小刀我们也换成了玩黏土的塑料工具。
在蔬菜上刻下想要刻出的文字或者图案,然后将边上多余的刻掉,让文字或图案凸显,最后我们成功制作出了简单的蔬菜印章。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班级特色中的一个片段,缘起于一个不起眼的操作环节,让原本预设的活动调换了方向。回顾这些活动,孩子们对问题的思考、认真的讨论、相互之间的合作、突发的奇思妙想、不断地尝试,让普普通通的一个操作环节有了生气,也有了更多的价值。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对印刷术也有了进一步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