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期开始,宝宝为了成为家庭瞩目的一分子,他就会忙着试验各种方法。然后通过观察和试错,能够找到关注的行为,就反复使用,否则就放弃。在反复试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哈!如此这般我才会被人关注”
不管宝宝用什么样的方式,最终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了解了以上行为目的,我们家长就有了引导孩子的基础。但是如何引导,就要求我们对健全宝宝的特点有所了解:他的观察方式,他的内外环境,以及他的家庭地位。
案例:
六岁大的波波坐在桌子边涂蜡笔画,妈妈则在计划一周的食谱,波波开始用脚踢地板,“别踢了,波波!”妈妈恼火的说,波波耸耸肩,停了下来,可是很快他又踢了起来,“波波,我说了别再吵了”,妈妈又训着他,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故伎重演,妈妈啪的一声摔了钢笔,打了波比一巴掌,大声吼道,“我说了别这样,为什么你总是要让我生气,为什么你就不能老老实实坐着一声不吭呢?”
讨论:
1.波波从妈妈的愤怒里得到了什么信息?
2.波波知道自己踢地板的行为是为什么吗?
3.妈妈用什么方法能够化解波波的需求?
波波惹火妈妈并非故意。
妈妈吼他,打他,对他来说就是胜利,因为他想要的就是得到妈妈的关注。干嘛停下来,看看效果多棒!只要妈妈的心思在他身上,这就是发现波波隐秘动机的线索。但波波并非有意如此,虽然他每天可能无数次这么干。而妈妈如此回应,无疑迎合了他的需求,强化了他的动机。如果他知道他的行为不能达到目的,即踢地板不会激怒妈妈,他还会这么干吗?相信他很快就会放弃。
妈妈该如何引导呢?
假如最开始,他自个儿安安静静的玩。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温暖的笑容,亲切的拥抱和简单的话语鼓励,他通过调皮捣蛋的方式获得妈妈关注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反之,如果妈妈让波波获得激怒他的满足感,或者因为不能让他停下来,而打了他一巴掌,使波波感受到挫败感,只会进一步激励波波,激怒他或挫败他。波波只是通过踢地板表达他的感受。看。看我一眼。跟我说说话,别光顾着埋头整理食谱。如果妈妈感受得到,就会明白他的动机。也就获得了妈妈的关注,让自己有了一个归属感。明白了这些,妈妈就能更好应付,一再勒令他不要这么做,只会错上加错,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