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血栓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血小板的促凝血作用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成为我们预防、诊断、治疗后监测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对于临床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聚集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药物监测,个性化精准治疗
(1)评估抗血小板治疗药效,并据此调整药物剂量。
(2)判断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安全有效或发生抵抗。
(3)判断抗血小板药物出血风险,并据此调整用药方案。
(4)判断门诊或住院、出院患者是否遵照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5)改变抗血小板治疗用药方案,如术后替格瑞洛更换氯吡格雷。
二. 血栓性疾病筛查
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三. 出血性疾病筛查
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
四. 术前和术后的检查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则术中或术后有出血的风险。反之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指南要求术前停服抗血小板药物,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是否恢复正常状态,防止术中出现出血风险;术后用于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常规剂量的监测。
五.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筛查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血小板存储池缺陷、AA代谢综合症
六. 药物抵抗监测和出血风险监测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约24% (22.4 ~27.3%)
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约25%(4%~30%)
阿司匹林出血发生率:10-29%
氯吡格雷出血发生率:10%~27%。
血小板聚集检测结果
全自动LTA法动态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会生成多种参数, 首先参考AA、ADP、COL的最大聚集率(MAXRATE)以百分比表示。除此之外还有最大聚集率时间,60秒/180秒/300秒及更多位点聚集率。
血小板功能检测AA正常范围 52-84%
AA治疗安全范围 :0-20%
注:使用花生四烯酸AA 作诱导剂,如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迅速下降,甚至到零。
血小板功能检测ADP正常范围 52-84% ADP治疗安全范围 ( 30-50%)
供参考:血小板功能与基线相比的变化程度(反应性)分级:“无反应”(≤10%)、“低反应”(10%-20%)和反应(>20%)。
血小板功能检测COL正常范围 52-84%
胶原(COL)主要用于血小板粘附功能和协助判断出血倾向
出血风险评估:需综合AA、ADP和COL三种试剂结果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同时参照其他各项不同位点血小板聚集率作为辅助判断。
标本采集的注意点
采血要求:
避免在抽血前30分钟内剧烈运动、吸烟; 避免前2小时内摄入咖啡因;空腹抽血(四小时以上);避免前餐摄入高脂食物或补充脂肪乳制品;
采血时机:
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效果,采血时机可选择负荷剂量(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各300 600mg)24小时后或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连续服药3-5天后对药效进行检测,并定期进行药效监测。
越来越多种药物被发现可以用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而选择用什么药则要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患者本身代谢能力、与其他药的联合应用、耐药性等等都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能力是指导用药、调整用药的关键。
南阳豫西健和医院检验科
24小时为您提供优质服务!
热线:6969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