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让人感悟别人的思虑情思。虽然生命如流水,随即而逝,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穿越时光,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感悟国盛人兴的辉煌。
古道,武平古代的生命线,连接着生活、贸易和新鲜血液。《悠远的古道》讲述了武平古道的历史和故事。
古路通衢,四通八达,让武平这个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西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邻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县、会昌县,南连广东省蕉岭县、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的县城成为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武平的古道,从宋开庆元年(1259)开始有记载,到古道成为纵贯闽粤赣边陲的地下红色交通线,武平的古道经历岁月的洗礼,经历漫长的时光,承载着武平人民的希望,武平古道还有许多山歌和诗选,唱出了人们的期盼,写出了古道的浪漫。
桥,为了解决跨水或产生与发展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武平沟壑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属汀江、梅江、赣江水系,全县大小河流200多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河流众多,就需要桥来连接两岸,古桥,连接两岸,方便百姓,互通有无。
亭,供人休息的建筑物,有顶无墙。古道四通八达,古亭,供人休憩,交换信息,重新出发。亭适于用各种材料建造,由于用材的不同,不但在造型形象上各具千秋,而且还表现出亭的不同个性。古亭的对联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暑日来时渴烦可解,长途到此风雨无惊。”写出了亭子最基础的功能,也写出了人民对亭子的期许。
渡口,指的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包括码头、引道及管理设施。也指有船摆渡的,过河的地方。武平故事渡口有26处,多建于河面宽、河水深、水流急、不易架桥之地,古时方便群众,如今供人回忆。
埠,江河﹑池溏边用石块等砌成供人洗涤或泊船的埠头、停船的码头。码头的形成是为了方便群众,更是为了交易的往来。
《悠远的古道》这本书可以让思绪神游武平。“中林多古檀,可以荫行客。”“一道长虹横碧水、依依高柳垂汀址。”“此处长途聊小憩、明知半岭且前征。”“河背种竹河前荫,竹尾拖到河中心。”“五夜星辰澄底见,四方云物望中罗。”古诗古句道出了古道的美好。
龙岩市武平县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服务中心 黄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