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学课标 用课标”系列教研活动课堂教学展示(高中篇)

akiko
创建于2024-01-12
阅读 354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1月11日上午,太原市中学美术中研班活动在太原市外语科技实验中学领导和美术组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顺利进行,130余位来自不同学校的美术教师共赴现场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仍属于本学期“学课标 用课标”系列活动之一,展示观摩了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晋中学校赵瑞老师的《变革与突破——19世纪西方美术》,太原市进山中学校郭宇晨琪老师的《美术的曙光—史前与早期文明美术》以及太原市进山中学校张洁老师的《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之故宫》三节高中美术现场课的教学。

本次课堂展示是通过第一阶段认真学习课标,又经过第二阶段课标指导下教学设计的说课后由全体中学美术教师投票选出的高中优秀教师代表,活动前教师们认真准备,与市教研员冯春燕老师积极交流沟通,反复推敲,旨在体现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美术教学的新样貌即由教师提炼出结合教学内容同时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学科大概念后,按照课标要求设计出符合认知逻辑的大问题和小问题,再通过学习单、学案、教具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寻找问题的答案建立“脚手架”,引导学生进入有深度的、有个性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艺术鉴赏过程,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不到教师的喋喋不休、只有恰到好处的点评、纠错、追问......有时甚至忽略了教师的存在!这样的课堂貌似学生是主角,教师作用不大,实则需要教师极高的学科教学素养去搭建整节课的框架并干预课堂进展的走向。同时,冯老师还强调了要把教材用起来的理念,编写得如此严谨、精炼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完全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美盲必读书目,但在实际教学中,连我们美术老师和美术课上的学生都不重视它,甚至不曾认真阅读,只是“配合 ”教师完成所谓的45分钟课时任务,故本次的三节课均有不同时间的阅读教材原文的活动设计,也许最朴素的教学方法要比很多费尽心机又华而不实的形式化教学效果好很多。三节课的现场展示集中体现了这些理念,为我市高中美术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样本。

冯老师与授课教师交流修改教学设计

冯老师和学校美术教研组听课与集体备课中

赵瑞老师的《变革与突破——19世纪西方美术》用清晰的脉络、饱满的情感,梳理了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印象派、后印象派,展现出19世纪精彩纷呈的美术成果。运用大量高清图例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感受19世纪不同流派的作品如浪漫主义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总结其艺术特征,突显出美术学科的视觉性。同时采用“辩论赛”这一形式,让学生对比鉴赏印象派作品,学生面对新颖的形式由起初的不敢发言到后面的大胆反驳对方观点,无疑是本节课对其能力质的提升,同时展现了赵老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赵老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若朝阳若清风,让大家观课得十分畅快,同时引发深深的思索。

郭宇晨琪老师的《美术的曙光—史前与早期文明美术》,以奇迹金字塔为探究主题,由古埃及壁画、雕塑徐徐引入,进而带领学生深入古埃及的建筑——金字塔,探究古老而神秘的艺术。郭老师从造型、结构和对古今建筑的影响三方面着手,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进入思考的过程。郭老师的课堂不再局限于课本基本概念,在补充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了数理学科,跨学科的探究方式也将课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郭老师是刚上任不久的新教师,她的课堂中流转着蓬勃而青春的气息,对艺术孜孜的探求以及浓厚的热爱之情。

张洁老师的《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之故宫》,通过结构、布局、外形、色彩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古代匠人们的“匠心精神”,从哲学的角度看到了天人合一等这些文化之意,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精妙以及中国古人智慧的赞叹之情。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构思新颖,运用了当下最火的“抽盲盒”、“网红直播”方式,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并成果展示,烘托了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同时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利用图片、模型更直观地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古建,进而理解认识山西古建。

本次活动同时展示了中学美术教师“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优秀学习笔记及心得,教师们在课间休息时认真观摩交流。

本次活动共133位教师参加。

阅读 354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